微粒子感測器 vs 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:功能、精度與成本全面比較

微粒子感測器 vs 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:功能、精度與成本全面比較

空氣品質監控技術快速進展,各式監測設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企業在選擇空氣品質感測解決方案時,常會面臨一個核心問題:該使用精密的微粒子感測器,還是選擇市售的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?

兩者看似功能類似,實則在技術原理、靈敏度、數據解析度與實務應用領域上各有明顯分野。本文將從五大面向比較這兩種設備,協助您在實務部署時做出更合適的選擇。


功能差異:微粒子感測器專注懸浮微粒,AQM則多參數監控

項目 微粒子感測器 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(AQM)
監測重點 懸浮微粒(PM0.3~PM10) CO₂、TVOC、甲醛、溫濕度、有時含 PM2.5
量測技術 雷射光散射(Mie 散射) 化學感測、NDIR紅外、MOS等
精度等級 達到等效 ISO 21501-4 校正標準 視品牌與價格而異,通常非潔淨室等級
通訊介面 RS485、Modbus、Ethernet、MQTT Wi-Fi、藍牙、LoRa 等物聯網協定為主
資料解析 每秒顆粒數 / 體積濃度(μg/m³) 平均值為主,變化趨勢解析有限

微粒子感測器的設計目標為高精度、即時捕捉微小懸浮顆粒,尤其適用於潔淨室、製藥、半導體產業。而傳統 AQM 裝置則更適合用於一般室內環境,如教室、辦公室、車站等,以空氣舒適度與污染警示為主。

功能差異:微粒子感測器專注懸浮微粒,AQM則多參數監控


精度與校準:工業用 vs 消費用設備的關鍵落差

微粒子感測器 AES-FP 或 AES-CKM 系列,具備定期校準機制,並多符合ISO 21501-4 或 NIST 準則。這代表其數據能被納入環境監管或製程品質驗證報告中。

相對地,多數商用 AQM 裝置雖標榜智慧偵測,但:

  • 通常無法進行正式校正或追溯

  • 在低濃度情況下(如 ISO Class 5 以下),數值偏差大

  • 多數無法提供粒徑分布與實際顆粒數據

這意味著若應用場域對數據要求精細(例如無塵室驗證、實驗室空品紀錄),微粒子感測器會是必要選項。

精度與校準:工業用 vs 消費用設備的關鍵落差


成本與效益評估:不只是設備價格,還包括系統整合潛力

分析項目 微粒子感測器 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(AQM)
初期設備成本 中至高(依感測範圍與通訊功能) 低至中(消費型裝置為主)
壽命與維護週期 長期穩定,需定期校準 感測模組壽命短,2~3年需更換
通訊與平台整合性 支援 SCADA / BMS / IoT 系統 多限於自有平台或簡易 App
資料價值與應用彈性 可應用於製程品質管控與紀錄 適合空氣品質趨勢參考用途

雖然微粒子感測器的投資成本較高,但在整體系統整合與長期資料可靠性上,其價值遠高於一般 AQM


實務部署建議:依應用需求選擇最佳配置

適合選用微粒子感測器的情境:

  • 無塵室等級需達 ISO Class 6 或以上

  • 製藥、半導體、生技等需符合法規稽核

  • 需與廠務 SCADA、BMS、MES 系統整合

  • 顆粒異常與製程瑕疵有高度關聯

 實務部署建議:依應用需求選擇最佳配置

適合使用傳統 AQM 裝置的場域:

  • 一般室內空間、教學場所、交通運具空調系統

  • 需掌握 CO₂ 或 TVOC 為主的空氣品質

  • 強調簡易安裝與視覺化展示


功能精密度與應用目標,決定設備選擇方向

微粒子感測器與傳統空氣品質監測器雖同屬環境感測設備,實則目的不同、準確度差異明顯、整合能力分野明確。選擇前應釐清應用場景的技術需求與未來擴充性,才能發揮設備的最大效益。

若您正考慮升級空品監控系統,建議先確認是否需符合 ISO、GMP 或無塵室稽核要求,才能判斷是否需採用微粒子等級的感測方案。